西安,挤满了投商业航天的VC

“从箭体设计、火箭发射,到卫星应用、推进系统和遥感应用,再到航天器测运控,西安已经搭建了相当完善的航天全产业链。”

“最近西安的创投氛围越来越浓了。”西安本地投资人李然向小饭桌感叹道。

他还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过去约人在咖啡厅见面,周围大多是聊买地买房的,现在话题都变成了哪项科研成果被‘天使投资人’看中了。”

对此,投资人王昱深有体会。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西安人,过去他大多往返于北京和长三角一带,回家乡看项目的机会屈指可数。但最近两年,他开始频繁到西安出差。

谈及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王昱认为,很大程度上是西安踩中了商业航天的这波风口。

过去两年,在政策的不断利好下,商业航天在一级市场的热度是肉眼可见的,日常交流中,不少VC也向小饭桌表示正在关注商业航天的早期项目机会。

王昱告诉小饭桌:“看商业航天赛道,有几个城市是绕不开的:北京、上海发展最早,基本处于龙头位置。再一个重点城市,就是陕西西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地处西安的多所高校也被投资人视为“项目宝藏库”,“到西工大门口去挖项目”,更是成为过去两年投资圈的一抹奇观。

“过去很长时间,西安一直被称为‘创投荒漠’,如今随着商业航天等热门产业优势逐渐凸显,西安终于支棱起来了。”一位西安创业者如是说到。

独角兽聚集地

对于VC/PE来说,当一座城市能够满足“投”的需求,无疑是会被追捧的。如果用这一角度去衡量西安,在商业航天产业的项目质量和深度上,这里都是有明显优势的。

“从箭体设计、火箭发射,到卫星应用、推进系统和遥感应用,再到航天器测运控,西安已经搭建了相当完善的航天全产业链。”投资人Zoe表示。

小饭桌在梳理链上企业时发现,在西安的独角兽和明星企业比比皆是。

比如银河航天。早在2019年,该公司就落户西安航天基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卫星载荷生产示范线。2020年11月,公司完成B1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了中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只独角兽。

粗略统计,自2016年成立至今,银河航天已经获得IDG资本、五源资本、顺为资本、高榕创投、源码资本、君联资本、高领创投、经纬创投、安徽投资集团、合肥产投、南通科技创投等十余家头部财投和国资机构的加持。

还有蓝箭航天,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从2020年3月-2022年2月,蓝箭航天就经历了5轮融资。最新一笔是2022年2月由明势资本领投的D+轮,目前估值大概在100亿元左右。

除了上述两家,星际荣耀、天兵科技、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头部企业也均在西安航天基地陆续落地。

根据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在航空航天领域超过三分之一的独角兽来自中国,而跻身中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前十的企业中,有五家在西安航天基地设有研发中心。

正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目前航天基地已聚集了商业航天企业60余家。而将范围放大到整个西安市,这一数字已经超过300家。

“通常来讲,头部企业的集中,往往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具备‘虹吸效应’。这对于投资人而言,也代表了未来招引新项目落地的可能性。”Zoe说到。

“航天动力之乡”

头部商业航天企业为何纷纷落子西安?

在Zoe看来,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商业航天发展不是从0到1的,往往需要仰仗传统的航天产业制造做基础,在这方面,西安具有先天优势。“

西安在航天产业到底有多强?

Zoe向小饭桌提供了一组数据:在西安,光是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有12个,科研人员超万人。作为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基地更是聚集了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五院分院等国内1/3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

同时他强调,西安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形成了航天全产业链布局的城市之一。

西安,挤满了投商业航天的VC

当然,除了产业优势,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也是创业者、投资人奔赴西安的动力之一。

“西安的高校院所在航天军工这些优势产业拥有丰富资源,创投机构愿意在西安找项目。”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总经济段喆曾提到:“我们接触的很多GP在西安还没设立基金的情况下,已经投了很多当地的科创项目。”

据了解,西安市内及周边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985”大学,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其中,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防七子”之一,不但是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并制造卫星的高校,还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风洞实验设施和仿真试验平台。

过去,这里还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商业航天领域的科研人才。 “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均来自西工大。

“别说是商业航天,就是放眼整个军工赛道,西工大都占据了半壁江山。”华南某政府基金投资人向小饭桌表示。

于是乎,在许多媒体报道中,西工大也成为了VC/PE挖掘项目的“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和科研成果,西工大还自己做起了VC,围绕航空航天、材料等优势学科进行投资,且成绩显著——2年赚了20亿。

根据工大资管官网显示,目前 (旗下) 已有独资控股的企业10家,成果转化参股企业近50家,市场估值超500亿元。

查阅西工大的投资组合不难发现,其绝大多数被投项目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都有西工大的背景,不是目前还在西工大任教的教授,就是从西工大走出的毕业生。

“西工大采用这种sourcing策略,放在‘投资就是投人’的早期阶段,是具备天然优势的,能够大大降低投资风险。”李然表示,“毕竟没有比同事更了解这些教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了。”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正如过去“红杉、高瓴投什么,我们就投什么”一样。硬科技时代,沿着西工大为代表的高校基金的portfolio去找项目,或许会成为VC/PE储备项目的新路径。

母基金爆发,年均投资强度第一

上文反复提到了西安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科教资源,满足的大多都是机构在“投”的层面的诉求。而募资难的当下,当地母基金生态的发展,也是GP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安在投资圈都是被忽视的存在,甚至被业内人称为“创投荒漠”。

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CEO施安平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曾将西安和深圳的创投数据进行过一番对比:2015年到2019年,注册在西安的新募创业投资基金总共59支,而同期深圳数据是924支;五年来,注册于西安的企业,获得股权融资的案例是1088起,涉及391家企业,涉及金额500多亿,而同期深圳相关案例有10380起,涉及企业3090家,涉及金额超过4665亿……

身为西安人的施安平也不禁感概:相对于发达地区,创业投资是西安的短板。

当然,西安也意识到了这个不足。从近两年的举措来看,政府是有意在这方面着重发力的。

比如在顶层设计上,西安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西安市打造创投生态十项举措》等,持续吸引投资机构聚集。

从基金层面。2023年初,西安宣布将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西安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力度很大,优惠政策也极具吸引力。”王昱提到。

以规模100亿元的西安创新基金为例。该基金在设计上实现了多项突破:比如取消了子基金管理机构的落地要求,不再强制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注册在西安市;在规模及出资方面,对于主要投资标的为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子基金,可提高出资比例至总规模的40%。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子基金返投比例的限制上,西安创新基金将其放宽至1:1。“这个返投比例在业内可谓是‘天花板’级别的”王昱表示。

几年下来,西安这套“组合拳”的成果也开始显现。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3 年,创新基金决策通过子基金 49 支,决策基金规模320.99 亿元,实缴到位 107.5 亿元,带动总投资 966.84 亿元,在与一线城市科创母基金对比中,年均投资强度排名第一。

具体到机构侧,红杉资本、深创投、君联资本、中科创星、唐兴资本、启迪之星、英诺天使基金等一大批知名创投机构在西安落户。最新数据显示,西安在册创投机构为239家,共有670余家本地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超426亿元。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腾飞和西安母基金的爆发,这一名单还将继续拉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然、王昱、Zoe皆为化名)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65286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