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加“补贴竞赛”,电池企业何去何从

在美国去年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大量“吸粉”后,为了留住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各国可谓“下了血本”。

7月6日,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安大略省将补贴金额增加至50亿加元(约合37亿美元),Stellantis与LG新能源将恢复在加拿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厂建设。

两家公司周三表示,位于安大略省温莎市的电池工厂将于2024年启动量产,将创造约2500个新工作机会,年产能目标超过45 GWh。Stellantis北美运营主管Mark Stewart表示,很高兴在联邦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回归,并创造了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相竞争的环境。

去年3月,Stellantis集团和LG新能源宣布,双方将合资在加拿大建设一座大型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厂,投资超50亿加元。但在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及附带支持措施后,两家公司希望从加拿大政府获得更多补贴,在5月份停止了该工厂的建设,两家公司与加拿大政府的关系一度出现了紧张。

现在看来,在这场政策的博弈中,企业占据了上风。

《通胀削减法案》吸引大量锂电池企业赴美投资  

今年初,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式生效实施。《通胀削减法案》是一部旨在削减美国通货膨胀的政策性法案,内容包括了对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进行投资与补贴等方面。该法案计划在10年内获得7390亿美元收益,用于填补财政赤字与振兴美国新能源产业。

在支出上,《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将所筹资金中的3690亿美元用于投资补贴新能源与碳排放产业,旨在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促进美国本土的电动车制造和供应链发展,现在看来效果已经非常明显,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

在美国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后,不少欧洲企业都开始重新考虑未来的投资计划。欧洲“运输和环境”组织警告称,超过三分之二的欧洲锂离子电池项目面临被推迟、削减或取消的风险。

而在此前,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比利时化工集团索尔维、西班牙能源公司伊维尔德罗拉等大型企业,都表现出对在美国投资感兴趣。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透露说,大众汽车搁置了在东欧建设电池厂的计划,优先考虑在美国建厂。

西班牙伊比德罗拉公司此前宣布一项为期3年的470亿欧元投资计划,其中47%的资金将流向美国,只有23%将流向欧盟。伊比德罗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加兰表示,美国的投资吸引力“大得多”。他以可再生氢为例说,根据IRA,美国将为该行业提供约1000亿美元的支持,而欧盟仅提供50亿美元。

美国国内的一些汽车制造商也开始考虑暂停在德国等其他国家的扩张计划,转而在美国建厂,特斯拉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表示,可能会将电池制造业务转移到美国,与松下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合作建设一座价值4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厂。

日韩方面,动力电池企业赴美投资热度极高。去年8月,韩国的电池制造巨头LGES以及日本的车企巨头本田宣布,将会在美国共同出资建造生产动力电池的工厂。据了解,这两家企业将会在美国投资44亿美元以建立产能达到40吉瓦时的动力电池厂。

美欧加“补贴竞赛”,电池企业何去何从

去年12月,韩国现代汽车和电池制造商SK On表示,将在美国佐治亚州新建一座电池工厂,为现代汽车在美国的组装工厂提供电池。这项投资的金额预计在40-50亿美元。该电池厂计划于2025年开始运营,并将创造3500多个新工作岗位。而SK On计划在美共建立4座电池工厂,该公司还与福特汽车成立了合资企业Blue Oval SK。

三星SDI与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成立了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厂,计划于2025年投产,初始产能为每年23GWh,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提高产量。

今年3月24日,LGES还表示,将重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56亿美元建设一座大型制造园区的计划,其中包括一座年产能为27 GWh的圆柱形电池工厂,每年足以为35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新的电池工厂计划在2025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除此以外,LGES计划单独建设一座年产能为16 GWh的工厂,该工厂将在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磷酸铁锂软包电池,其客户将包括北美的汽车制造商和初创公司。LGES在美国新的电池制造工厂将符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要求,并有资格享受激励措施。

今年2月24日,大众集团子公司奥迪首席执行官透露,奥迪计划正计划在美国建立一家电动汽车工厂,以利用《通胀削减法》所提供的补贴。其表示,随着《通胀削减法》的推出,在美国建造电动汽车工厂自然变得非常有吸引力。奥迪极有可能与大众建立合资工厂,并计划未来在美国本土市场生产更多汽车。

根据外媒统计,自去年通过IRA以来,已有超过900亿美元的绿色投资涌入了美国。业内人士预测,美国未来在动力电池领域上的年均增长率将会达到63%。

应对美补贴政策,欧盟推出《净零工业法案》

面对美国通过高额补贴挖欧洲墙角的做法,欧盟方面一直表达不满,并商讨应对之策。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公布《净零工业法案》,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欧洲工业带来的压力。

《净零工业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到2030年,战略性净零技术的本土制造能力达到欧盟年度部署需求的40%。根据法案,欧盟将在电池和存储技术、可持续沼气和生物甲烷技术等八项战略性净零技术为企业提供支持。

美欧加“补贴竞赛”,电池企业何去何从

《净零工业法案》确定的八项战略性净零技术

《净零工业法案》是欧盟“绿色协议产业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对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欧盟的不利影响。

但由于《净零工业法案》目前还处于草案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立法,等走完立法的流程至少还要再等一年。

而且《净零工业法案》并没有采取提供大量补贴这一美式路线,而是侧重于行政支持,例如,简化绿色产业现面临的官僚程序。这使得短期内,该政策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美国的北美盟友加拿大在《通胀削减法》、《净零工业法案》的夹击下,也不得不狠下血本参与竞争。今年4月,加拿大同意提供高达130亿加元的制造业税收抵免和7亿加元的赠款,以吸引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公司在加拿大建立其北美电池厂。这是加拿大电动汽车供应链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而此次为了留住Stellantis与LG新能源这两大巨头,在欧美各种优惠政策的夹击下,加拿大不得不多付出了50亿加元。

中国电池企业的出路

凭借着不断突破的技术,中国近些年来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主导优势。由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在全球市场中就已经占比达到了53%,在纯电动车市场中的比重更是高达61%。

而在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方面,中国的技术更是不在话下。在动力电池组装方面,中国占据了全球76%的市场。2021年,中日韩向全世界供应了超过90%的出货量。具体来看,全球动力电池约有二分之一的出货量来自中国。

而美国《通胀削减法》,则是想通过补贴政策扶持本土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将中国从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剔除。但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并没有把眼光只聚焦在欧洲和北美,东南亚、南美洲也是等待开拓的广阔天地。

以比亚迪为例,该公司在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区正崭露头角。

据2022年年度报告,比亚迪于2021年5月开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业务,2022年已加速开拓了欧洲、亚太、美洲等多个地区的市场。2022年9月,比亚迪全资投建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正式落地泰国。官网信息显示,截至今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车产品已覆盖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城市。比亚迪希望在未来3-5年内,将拉丁美洲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从目前的低于2%,推动至10%-20%。

美欧加“补贴竞赛”,电池企业何去何从

同时,比亚迪正在加入拉美锂矿开采热潮,以锁定更多的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供应。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全球锂资源储量最大国家智利,比亚迪正在与智利政府和包括SQM在内的公司就新的提锂技术进行谈判,而在巴西,比亚迪有一个小型独立开采项目。

蜂巢能源在泰国当地时间7月5日宣布,蜂巢能源泰国模组Pack工厂正式开工建设。根据规划,蜂巢能源模组Pack工厂是对泰国本地租赁工厂进行改造升级而来,预计产能为每年6万套模组Pack。工厂预计2023年年底完成建设。

除此之外,国轩高科拟在摩洛哥投建电动汽车电池厂,规划年产能100GWh;5月,派能科技公告拟与意大利Energy投建储能工厂;3月,豪鹏科技官宣将在越南投建电池制造基地;2月,国轩高科与InoBat合资电芯及Pack工厂签约落地欧洲。

电池产业海外频频落子,对我国动力电池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强链补链作用,让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在海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在美欧贸易壁垒中,冲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2819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