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知网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8670万!

消息传来,上至院士博导,下到大一新生,但凡跟“学术”二字打交道的,无不欢欣鼓舞。

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史,除了1999年知网成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件让整个学术界如此“共襄盛举”的事儿了。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市场监督总局发布消息

很多没接触过学术的人,面对如此局面可能会和前博士翟天临发出同样的疑问——

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前博士翟天临

以及,它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怎么这么招人恨?我平时见都没见过,听也很少听说,它怎么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搞垄断了?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看它是如何从成立之初的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如今的学术绊脚石。

一、知网的前世

在知网诞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学者搞学术主要靠泡图书馆。

本硕博,自己泡图书馆,海量阅读文献,把需要摘录的内容抄到小索引卡上,供写论文的时候参考引用。

硕导、博导、院士,自己脑子里就有海量储备,哗啦啦一写,里面哪段是引用的标出来,然后让学生去泡图书馆把引用源和参考文献补上。

总之,只要在学术圈混,就离不开图书馆。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这种搞法,耗时长、效率低还是次要的。

主要是,可接触的文献量很少。

要知道,一个图书馆,覆盖的是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所有学科。

每个学科之下还有细分小领域。

拿法学来说,部门法包括民法商法经济法、宪法刑法行政法,理论法又包括法理学、法史学。

这里面随便拿出来一个,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法理学,又包括法哲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政治学……其中,法哲学按地理分可以分为东方法哲学、西方法哲学。西方法哲学按时间分又可以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每个时代的哲学家立场观点不同,又可以分出诸如历史法学派、实证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等等流派……

而越是顶级的学者,研究的领域越精细。

一个上百万册级别的图书馆,分摊到每一个小方向,就不剩多少了。

预算高的,每年还能买一点新文献、订一些核心期刊。

预算低的,文献陈旧到跟学科前沿断代,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像样的研究。

于是,学者们和学子们只能一边自求多福,一边奇招百出。

那年头,为了一篇文献,异地抄录再互相邮寄是常规操作;

一个学者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家和他朋友家附近图书馆的馆藏量。

不光我国如此。

知识传播速度慢,共享效率低,是那个年代全球学术界的共同难题。

在这个背景下,1998年,世界银行在交通、能源、通信三大有形基础设施外,提出了第四类无形基础设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它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也应该像有形基础设施一样,普惠!公益!共享!

与之对应,1999年,我国开始布局中国知识基础建设工程,也就是如今如雷贯耳的——

CNKI,中国知网。

为了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目标,知网建立之初,国家给了很多倾斜资源和行政帮扶。

某度百科的“发展历史”上写着:在党和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计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的精密配合和清华大学的直接领导下……

这不难理解。

一来,当时建知网确实是慈善行为。

要知道,当年全国12.35亿的人口中,本科学历拥有者只有1033万人,本科率0.8%。建立这么一个庞大工程,主要服务的就是这0.8%的人。且这0.8%的人里,绝大部分都是消费能力低下的穷学生。运气好的话能收回成本,不好的话纯是赔本买卖。

二来,当时建知网的确是工程浩大。

什么叫基础设施?就是它得像高速公路一样,完成全行业、跨学科、多领域的覆盖。且不说99年打着灯笼都难找的软件工程师和程序员,就说怎么把分散在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和个人手里的版权抠出来集中到一起。靠一个刚成立的企业一个个去谈?谈到猴年马月。就算谈拢了,全国的学术资源,那得多少版权费才能买下来?

因此,一般的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

再因此,

只有国家下场背书,

找有技术有资本的企业牵头,

再加上整个学术界的情怀和期望,

大家一起抱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觉悟,

才能把这件事儿做成。

做成了吗?

开玩笑,我们国家诚心想做一件事儿,怎么会做不成呢?

1999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作为市场化主体,获得参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运营的资格。

1999年6月,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牵头创立的“中国数据期刊网(光盘版)”横空出世,各大高校、期刊和科研机构纷纷对其敞开论文数据库,以极低廉的价格任其取用。

2003年,“中国期刊网”完成国内学术资源的“原始积累”,成为集学术期刊、报纸、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图书年鉴、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为一体的知识服务网站。

稍后,正式更名如今的“中国知网”。

二、知网的今生

知网建成,令整个学术界都欢欣不已。

一键直达全国乃至全球的所有学术资源。无论多么冷门的文献、多么细分的学科、多么小众的学者,一个关键词都能给你搜出来。

在最初那段时间里,它确实实现了“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目标。

但大环境在变化。

那年代,各行各业都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市场化建设。

大家普遍相信,知识作为一种智力资源,也能在市场调控下实现高效率配置。

于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的嫌疑,国家在知网建成后就功成身退,不再参与其运营维护。

按道理说,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没有错。

知网建立后也确实有诸如维普、万方等学术数据库商加入竞争。

正所谓“不想搞垄断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只能拼尽全力创新技术、提高质量、降低价格。当它的产品和服务优质低价到足以碾压所有竞争者,其市场占有率就必然形成垄断。但只要它借此提价或摆烂,那么很快就会被其他质优价廉的竞争者淘汰。

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也有利于消费者。

问题是,在学术市场,它缺乏必要前提:

资源积累时期的自由竞争。

要知道,学术市场和其他市场不一样。

理论上,知识的可复制性意味着它是无限可再生资源。但实际上,由于智力成果的独创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每一份知识资源都是绝版限量款。

这就导致学术市场跟石油市场一样,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资源。

而知网作为最早入场的学术数据库商,凭藉政策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学术资源。

想象一下,一个细分学科的泰斗级学者就那么十来个,奠基性文献就那么百余篇,但凡想在这个学科混,就不得不看。而这些内容除了知网,别的地方根本找不到,那是什么场面?

想象一下,整个世界的石油油田都被一个人控制,那是什么场面?

垄断的场面。

你说我有更低的价格,它说我有资源。

你说我有更好的服务,它说我有资源。

你说我有更智能的系统,它说我有资源。

你说你能不能比点别的,它说我有资源。

在学术市场,只要牢牢卡住资源,知网就可以岁岁年年高枕无忧。

而只要无法突破资源,其他数据库商卷生卷死也都是白玩儿。

大家可能觉得,它抢资源,你也抢,资源平等不就完了?

恭喜你,触及知网被处罚的原因之一了。

这就是处罚决定里写的,知网“通过签订独家合作协议等方式,限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高校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授权使用学术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等学术文献数据,并采取多种奖惩措施保障独家合作实施。”

而且知识消费这个事儿,是有路径依赖的。

什么叫路径依赖呢?

就是你越离不开它,你就会越来越离不开他。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轰轰烈烈,但全军覆没的反抗活动。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宣布停用知网,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CNKI)公司的谈判不成功”,并透露“这些年来CNKI公司涨价幅度过大的行为已经受到全国很多高校的抵制,包括许多知名的985高校。”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武汉大学通告

两个月后,北大也宣布可能会停用知网,表示“我们仍在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谈判,努力坚持争取到合理的条件,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2021年,集美大学发布通告,称由于知网数据库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及预算原因,学校对订购方案进行了调整。

当然,最知名的还是今年4月中科院的停用通告。

中科院在通告中委屈巴巴地控诉:

“多年来,CNKI数据库凭借其在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始终维持着较高涨幅。

2021年,中科院集团CNKI数据库订购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该数据库高昂的订购费用已经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如果对这些拨款充沛的学校来说,发布停用公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博弈策略的话;

对另一些学校而言,停用知网就纯粹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

安徽省某个曾停用知网的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

“为了能够恢复知网,当时我们还把学校其他的小型数据库砍掉了不少,才凑齐了购买知网的经费。”

所以跟知网的谈判到底有多艰难呢?

停用过知网两年的太原理工图书馆负责人说:知网每年都在以10%的涨幅向学校报价,且所报价格均是“死数”。

死数是什么意思?

就是“爱用不用,不用拉倒。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位负责人还说:维普和万方两家数据库的使用价格都只是知网的零头,学校购买十年维普数据库使用权的费用还没有知网一年的高。

如果对这个价格高度和砍价难度还是没有概念的话,可以参考一下北师大的案例:

2020年8月25日,北师大发布采购预算金额:198.36万;

经过半个月紧锣密鼓惊心动魄地谈判,2020年9月9日,北师大发布项目成交金额:198.35万。

拉锯半个月,砍下100块。

知网的心简直比拼夕夕还狠。

不知道是不是欺负北师大不擅长砍价,第二年中国知网依然逮着这只肥羊猛薅羊毛,使其蝉联全国怨种高校排行榜榜首。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2021年各大高校知网采购费用

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想,既然知网天怒人怨,各大高校就不能联合起来转用其他数据库逼它低头?

一方面还是前面说的资源问题,其他数据库上加起来,对知网的替代率虽然也能达到80%左右,但还有一千三百多种重要期刊,是知网独家。

另一方面,高校跟知网博弈,成本消耗是不一样的。

学术数据库商的经营有个特点,就是初期建设成本极高,但建成后的运营维护成本奇低。

尤其是知网,操作界面粗糙无比,用户体验差到起飞,看不到一点儿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影子。

这种情况下,你不用,它无非是少赚点儿。

但在各大高校搞科研做学术都必须用到某些资源的情况下,你不用,损失可能是某些学科发展迟缓甚至停滞。

而且根据囚徒困境理论,越到这个时候越容易出“叛徒”——趁着别的高校不用,我咬牙砸钱猛用!

宁可穷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

换句话说,知网耗得起,高校耗不起。

高校没有选择。

三、知网的垄断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造就了一个什么局面呢?

放眼所有行业,都很难找到像知网一样教科书般的“垄断”角色;

放眼所有经营行为,都很难找到像知网一样教科书般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来看看知网自己帮市监总局整理的垄断证据:

中文资源收录数据量第一,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

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高校市场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指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为60%以上。

用户数及全文下载量第一,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来自CNKI网站。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知网发布各项数据

垄断到这份儿上,可以说整个学术市场都成了知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天地。

其猖狂行径,在赵德馨教授诉知网侵权一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赵德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现年90岁,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学研究。

2019年,他发现自己毕生所著的一百多篇论文都被知网收录,但自己既没有收到授权请求也没有收到一分钱稿费。

与此同时,自己下载自己的论文,竟然还要给知网倒掏钱。

大家想想,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别人收割了,你说“让我尝一口”,它说“可以,掏钱!”

——这已经不是在违法边缘小心试探了,这是在侵权红线上疯狂蹦迪。

于是,赵德馨教授将知网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同时诉请3倍惩罚性赔偿。

法院没有支持赵德馨教授的全部诉讼请求,而是按200元/千字的标准判决知网赔付赵德馨教授70余万侵权损失。

就这,知网还心不甘情不愿,在另一场庭审直播中阴阳怪气:要都按这个标准赔偿的话,那知网在库作品加起来要赔1200亿元。

听听这个逻辑,因为我侵权侵得太多了,要都赔就赔得很离谱,所以一个都不应该赔。

而赵德馨教授的遭遇,在学术界可以说是极为普遍。

知网的一贯风格就是:我,知网,很牛,拿来吧你!

大家可能要问了,那为什么其他人不像这位老教授一样都找知网赔呢?让它侵权成本高于收益,它不就不敢这么做了吗?

起诉知网,赢官司不难,难的是赢了之后的问题。

知网败诉之后,下架了赵德馨教授的所有论文,这意味着他的学术成果在主流传播领域消失。

赵德馨教授说:“我不担心这个事情,我们这些人的学术成就已经得到充分认可了,不受影响。……(但)有合作作者害怕知网把他们的文章下架,就表示不干预,不出具书面(声明)……我也有学生,怕知网把自己文章下架,选择忍气吞声……知网涉嫌垄断,大家都有意见,(但)大多数人都默认了,就是怕知网把自己的文章下架,(因为)评职称,都要在期刊上、在知网上(刊发文章)。有的学校规定非常不合理,我写的文章发表在一个杂志上,我拿杂志送到这个学校里去,他都不承认,他要知网上有了(才)承认。”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赵老教授受访片段

知网的垄断地位使它成为了我国科研体制的组成部分。

因此,对青年学者来说,打赢官司的同时,意味着输掉学术前程。

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反过来,这更助长了知网的嚣张气焰。

靠着对学术资源和科研体制的把控,知网肆无忌惮地以极低价格从学者和期刊那里批发或白嫖学术成果,再随心所欲地定价卖出。

有媒体根据知网员工透露的信息和它自己公布的数据推算过:

一篇或只支付500稿费的论文,可能给知网创造约57万收益。

除了跟高校合作连年大涨价,从学者和期刊那里低买高卖学术成果,

知网还向学生收取高昂的查重费用。

什么叫查重呢?

众所周知,如今本硕博毕业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毕业论文。写论文,必须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智慧的基础上再创新吧?

而有的学生在这个“吸收”过程中就容易“迷失自我”。

看着学术大牛的论文,怎么看怎么好,自己再苦读十年都超越不了。越看越崩溃,越写越迷茫,最后干脆摆烂:还写什么写,直接拼凑改写一下得了!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余华点评莫言经典语录

这种心态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国家和学校下大力气培养你,不是让你来当人形复读机的。

写得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抄不抄是态度乃至人品问题。

为了约束学术不端行为,从2009年开始,我国高校规定所有毕业论文都必须通过查重检测。

具体操作就是把你的论文丢进知网数据库里逐字逐句对照一遍,重复率不得高于特定值,普遍规定是15%。

而查重不过的后果一般是:

直!接!延!毕!

兹事体大。

为了在最终时刻万无一失,我国莘莘学子不得不在学校查重前,先自己查重。

运气好,一遍通过;运气不好,返工三四遍也是常有的。

而知网的单次查重费用,离谱到什么程度呢?

本科差不多200一篇,硕博300到400一篇。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三大学术数据库商查重价格对比

好巧不巧,知网成立同一年,也就是1999年,我国高校启动扩招。

每年高校招生人数,从90年代中期的80万人左右,一路飙升到了2022年的967.5万人。

按每人查一次,每次200块的标准……大家可以算一算,光查重费知网能收多少钱。

这还没到头。

等论文写好,查重过了,答辩完了,你毕业了……

这个论文,就被知网拿着教育部批文,找你的学校征收入库了。

当然,从理论上讲,知网不会像对待学者一样明抢学生,而会支付相应稿酬。

标准是:

一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现金100加知网代金券400;

一篇三五万字乃至七八万字的硕士论文,现金60加知网代金券300。

但为什么说是“从理论上讲”呢?

因为这个2016年才开始执行的稿酬政策,几乎没人知道,这笔钱也几乎没人要过。

就算知道,大部分学生也因为钱实在太少而懒得废功夫。

而当你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大作到知网检索下载时,就会像赵德馨教授一样惊喜地发现:

竟然要付费耶!付费标准竟然是按页算的耶!

有媒体统计过,某篇武汉大学某哲学博士的毕业论文,在知网下载量为2803次,按它的收费标准,这篇现金成本100元的论文能给知网带来2.66万元的收益。

又有媒体统计过,截至今年2月,知网共计收录博士论文42.2万篇,以及优秀硕士论文200万篇……

通过上述种种操作,知网的近年来的毛利率稳定在——大家坐稳别眨眼——50%以上!最高达72%!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知网历年毛利率统计图

这是一个足以让核酸检测和毒品买卖之外的所有行业,

都听之伤心闻之流泪的数字。

这也引出了市监总局罚它的另一个理由——

“通过连续大幅提高服务价格、拆分数据库变相涨价等方式,实施了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其数据库服务的行为”。

四、知网的颤抖

其实从赵德欣教授告知网胜诉起,知网就在瑟瑟发抖了。

人民日报罕见地一天内发布了两条评论,提醒知网:

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

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

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于是乎,跟以往悄悄下架赔钱了事的处理方案不同。

知网首次在官网首页刊登了《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相关问题的说明》。

在文中,知网向赵老教授诚恳道歉,并承诺会积极善后。

可见,知网也感受到了今时不同往日的寒气。

那时,知网若是迷途知返及时收手,还为时不晚。

可惜,在稍后跟中科院的谈判中,知网还是没舍得那“千万级别”使用费诱惑。

《甄嬛传》有云:

放不下荣华富贵的人,就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今年4月,中科院因知网过分涨价发布停用通告;

今年5月,市监总局宣布“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当天,如梦初醒的知网赶忙表态:坚决支持,全力配合。(惊恐。jpg)

并抛出媚眼:知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额关心厚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扶植……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知网表态

此时此刻,其言辞之恳切、态度之谦逊,

与彼时彼刻其敛财之疯狂、侵权之傲慢,

形成鲜明对比。

谁看了不称赞一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然而,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先生有言:

汽车撞墙你知道拐了;股票涨起来你知道买了;犯错误判刑了你知道悔改了;大鼻涕流到嘴里你想起来甩了——你还以为酸奶呢你啊?

在知网心惊胆战的等待中,该来的还是来了。

12月26日,市监总局正式公布对中国知网的处罚决定:

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

并处以其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

计8760万元。

消息传来,整个学术界载歌载舞,提前过年!

与此同时,很多人执着于讨论这5%的罚款比例是高是低。

其实这个关注点是失焦的。

你就是以清华同方为罚款主体,顶格罚10%,罚它28个亿又如何?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它的垄断地位没打破,赚回这笔钱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纵观整个处罚决定,最关键的其实是这一句:

责令知网停止违法行为!

为免知网不清楚如何停止,市监总局贴心地指明了方向(慈爱.jpg):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这两条,尤其是前一条,只要落实到位,意味着:

知网对学术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

从今以后,知网再说我有资源的时候,其他数据库商会说:

切,谁没有啊?

那么对这个指示,知网是什么态度呢?

“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知网发布整改方案通告

靠着政策优惠和行政保护发家的知网,深知“捧得起你就踩得扁你”这个道理。

为了不被踩扁,处罚决定发布当天,知网紧急公布了五方面共15条整改措施,包括:

彻底整改与期刊、高校的独家合作;

大幅降低数据库服务价格;

保护作者合法权益;

持续优化相关服务;

全面加强合规建设。

可以想见,这些措施若是能踏实执行,学术市场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剧烈变化。

其他学术数据库商将拥有入场资格,跟知网在服务和价格上大卷特卷。

作为消费者,对未来血雨腥风的场面只想说:

请你们……

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

去年,赵德馨老教授告赢知网后,他的妻子,同为中南财大退休教授的周秀鸾教授,也对知网提起诉讼。

一审法院判决,知网对其10篇论文承担2100到2400元不等的侵权赔偿,并承担每篇论文29元的公证费和1000元的律师费。而知网认为这个赔偿标准过高,提出上诉。

彼时,处于舆论暴风眼的周秀鸾教授,在给一位记者的手写信中阐述了维权初衷。

在此,摘录片段作为本文的结尾,也顺表对两位维权教授的敬意。

“我们起诉,目的不在获取赔偿金,而是维护作者的权益,希望得到应有的尊重。

我们虽已退休,但退休金不少,足以让我们过一个体面而幸福的晚年。

只是看到寒窗苦读的学生为检索、查重、下载都要向知网交费,学校、科研机构每年要交几百万,几千万元的费用。

知网辜负了国家的委托和学人的期望,把靠公共资源建立起来的知识共享平台变成钻钱眼的营利机构。

知网要清醒,为什么它成为众矢之的,连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要起诉它。

认真考虑一下,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诚恳道歉。

回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要求上来,真正成为一项公益性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深扒知网前世今生,看它如何从学术大救星一步步变成学术绊脚石

周秀鸾教授手写信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16548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