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退烧”,4000亿市场要变天

美团打车退出自营业务既是顺势而为也是无奈之举。虽然高德利用聚合模式率先实现了网约车的盈利,但能否持续盈利还需观察,况且为了规避可能的问题,高德也在考虑自营+聚合的模式。那么,未来美团是否会回头走老路呢?最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通常喜欢谁便宜用谁的。

仅仅在6年前,美团还雄心勃勃地要在网约车市场与滴滴一较高下。但现在却快速“退烧”。

近日,美团创始人王兴发布内部信:经S-team研究决定,网约车业务调整,转入美团平台,网约车负责人张星远向李树斌汇报。网约车业务后续将减少资源和人力投入,目前的团队,一部分继续留在网约车,其余的将分批次调配到其他业务线。美团网约车业务也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美团打车“退烧”,4000亿市场要变天

坦率地说,美团放弃自营打车业务确实有点可惜,感觉离成功就差临门一脚。

01

时间有点久的2017年2月,美团在南京试点打车业务,正式进入网约车领域,并直接与滴滴“开火”。它采取了与滴滴同样简单粗暴的方法——补贴。2017年5月到8月,有不少南京的司机在那段时间加入美团,除了抽成少之外,美团在想着各种花样给司机补贴。据估计,美团那段时间的日补贴约在200万元。

2018年3月,美团打车继续运用高额补贴手段高举高打,开始重点进入上海市场,一经亮相就取得了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好成绩,并吹响了全国布点的号角。从公开的数据来看,2017年到2018年,滴滴在国内布局超过400座城市,用户4.5亿,总订单量74.3亿。

但随着业务的铺开,美团打车的资金压力也直线飙升。2017年,美团网约车司机成本 2.93亿元。但到2018年,美团网约车司机及相关成本就飙升至44.63亿元。显然,美团深信互联网玩法用在了网约车上,目标也很明确。

问题在于,第一名的滴滴这座山头迟迟攻不下来,资金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肯定有人会问,美团外卖已经无敌,为何还要去做不熟悉的网约车市场?原因也很简单,2019年美团准备上市时估值600亿美元,已经是继BAT之后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但滴滴的上市估值是650亿美元。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外卖的想象力明显没有网约车的大。

美团打车“退烧”,4000亿市场要变天

有意思的是,2019年,美团方面表示其网约车亏损收窄,主要是此前美团打车是重资产自营模式,投入量大且扩张缓慢。2018年10月,美团打车转变方向,推出“聚合模式”,通过接入第三方出行平台来解决用户的出行需求,收缩重资产投入,提高运营效率。

从这几句话不难看出,自营的资金压力确实较大,而美团也早早地开始了“聚合模式”。

02

当然,美团彻底转向聚合模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或是高德的盈利。2017年,在美团进入网约车市场的同时,高德方面也开始通过聚合方式涉水网约车。更为重要的是,2022年9月底,《晚点 LatePost》发文称,高德打车业务已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华为上线了“Petal”出行;腾讯在微信“服务”页面中测试全新的出行打车服务;抖音也被爆出将开放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服务商入驻资格,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出行业务。

巨头们看中网约车市场,也说明了这个市场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据“威尔森汽车智能决策”报告,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341亿元,2022-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

同时,这些线上巨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聚合模式,也说明了聚合模式的核心就是依赖于平台流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美团打车选择聚合模式也是顺势而为。

硬币的另一面是,聚合模式的实质就是中介平台,利弊同样明显。

聚合模式的平台自身不直接下场培训司机、精细化运营打车业务,而是基于自己平台数以亿计的流量,撮合乘客和第三方打车平台,赚取中介费。

美团打车“退烧”,4000亿市场要变天

好处是,轻资产模式的资金需求量相对于自营模式要小的多,而且可以快速提升运力,快节奏地扩张。但问题也很突出,对平台内的司机进行强监管。

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当年,就因为乘客安全问题,滴滴顺风车就差点凉凉。而高德也曾因为乘客的安全等问题,被监管约谈、点名。

更有意思的是,被称为聚合模式代表的高德也在考虑将打车业务分为两块,分别是自营的 “火箭出行” 以及此前的聚合平台。用自营平台规避监管压力的同时,持续深耕网约车行业,成为类似滴滴般的存在。

换言之,聚合模式也并非攻城拔寨的秘方,一不小心也容易掉坑里。事实上,几年前美团高举高打时,北京市交通委就已经多次约谈过美团,督促其依法运营。因此,美团能不能通过聚合模式玩转打车,能玩多久,还需要时间去观察。

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一二线城市的网约车的天花板已经开始显现,而三四线甚至五线城市的网约车市场还很广大。聚合模式对于攻占下沉市场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就是说,三四五线城市或是网约车新一轮战火的主战场。

不过,谁都不能忘记滴滴。

2021年,滴滴打车在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市占率达到了85%。可以说,即便是在滴滴黯淡的2022,网约车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未打破。现在滴滴已经渡过了“困难期”,无论是自营+聚合,还是补贴大战,它都很熟悉。

还有一个更为朴素的道理是,中国消费者通常喜欢谁便宜用谁的。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14554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