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决定翻身

坐在滁宁城际铁路的安静的车厢里向外看,会有一种微妙的古今交错之感,远远望到琅琊山的时候,你能很轻易地Get到欧阳修《醉翁亭记》里跨越千年的风姿灵秀,自宋至今,这里的蔚然深秀好像从未有一丝改变。但当窗外景色变成苏滁产业园的时候,现代文明的井然有序又带着工业感扑面而来。

安徽,决定翻身

航拍滁宁城际铁路

在很多人印象中,安徽是一个面目略有一些模糊的省份,但真的走进来,却会发现,无论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是科技、工业所带来的蓬勃的经济发展活力,这里都完全不缺。

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凌家滩就在马鞍山境内,是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之一。宋以后,中国文坛也一直都有“天下文人半徽州”的说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杜牧的《题乌江亭》,李白的《望天门山》,都写于安徽境内。

安徽,决定翻身

俯瞰凌家滩遗址

而在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之外,今天的安徽,有着发达的汽车产业和消费电子产业,有着全国最成熟的液晶面板产业集群之一,新能源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都发展迅猛,还有着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的芯片产业和AI人工智能产业。

这些产业落到企业层面,就是各种大家耳熟能详或在各个领域举足轻重的品牌与先进工厂,蔚来、江淮、奇瑞、维信诺、晶合集成、科大讯飞、安科生物、比亚迪、京东方、联想、格力、美的……要么出自于安徽,要么在安徽建有极为重要的厂区。

毫无疑问,今天的安徽,正在爆发出极为出色的经济与产业活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之一。

安徽,决定翻身

维信诺厂房,图片来自:维信诺官方宣传片

01 基础科研带来的创新活力

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的故事,已经被讲得太多。但很多人其实不太能明确地感受到,一所高校究竟能够给一个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

我们在《大国锁钥》一书中写过一段大疆发展初期的故事,提到在大疆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创始人汪滔,还有两个人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李泽湘,一个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朱晓蕊。而在深圳创业的大疆之所以能够遇到这两个人,就是因为深圳曾经极力促成了哈工大到深圳开办深圳分校区,同时还吸引了香港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共同到深圳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

从基础科研来说,中科大的底气甚至更足,2022年全球自然指数排名中,中科大排名全球第九,在国内仅次于中科院和中科院的直系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高于清北。

安徽,决定翻身

而出色的基础科研水平,让科大给安徽带来了一系列十分尖端和前沿的技术产业人才,国内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产业的创业者,科大人占了半壁江山,合肥本土也诞生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这样的明星企业。

基础科研人员的聚集,又让安徽得到了更多科研机构的青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都是出过大量成果的重要的科研院所。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十三五”期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就有共101项次,省内占了72.3%,带动了超过万人的就业,孵化出来的企业中不乏一直试图突破海外技术封锁,或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专精特新企业。

安徽,决定翻身

维信诺的曲面屏产品;图片来源:星海自摄

而在中科大的光环之下,很多人都会忽略另一家合肥高校给安徽带来的巨大产业动能,那就是合肥工业大学。

合工大有一个很有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叫“车辆工程”,培养了大量汽车产业的人才,是安徽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石。奇瑞和江淮能够成长起来,与这所高校提供的工科人才息息相关。

蔚来落在合肥也和这里能够给出很好的人才基础关系密切,除了蔚来,比亚迪和吉利也都在安徽建有研发中心,大众在国内最大的科创中心也落在合肥,主攻的就是近年来海外车企最大的短板:电动汽车研发。

而研发中心向下辐射到制造,直接带来的结果,是以合肥为代表,安徽在近年建起了一系列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工厂。当你走进蔚来在合肥的总装车间时,那种技术带来的震撼力会被具象化为同一条产线上五颜六色的ET5呈现在你面前。

安徽,决定翻身

在传统的制造业工厂中,一条产线通常只能生产同一种产品,从这条产线上下来的每一件单品都应该如同复制粘贴一样进行量产,这就是人类发明产线化生产的最初目的。但蔚来的智能化工厂却在颠覆这个概念——在我参观他们的总装车间时,工作人员提纲挈领地说:这个车间产线最大的特点,就是同一条产线上可能没有一台车是完全一样的。

这些产线上的工人很少,零件的运输靠AGC物料运输机器人实现,主要组装工作大部分由巨大的机械臂们配合完成。你很少能在常规的工厂里见到同一条流水线上混杂着如此之多连外观都明显存在不同的产品,何况是汽车这样极为复杂的工业品。这意味着从物料配给到生产安排,再到实际组装之间,必须无缝连接,并且有极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和科学的机械设计。

安徽,决定翻身

我与很多去过很多现代化工厂甚至是一些超级工厂,经常问负责人的一个问题是:你们招人喜欢招什么专业的?而其中重合率最高的答案,是“学机械设计或者电气自动化的”。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正在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而这二者,也都是合工大的王牌专业范畴。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的崛起背后,是安徽基础科研给这个省份奠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02 传统行业爆发的创新活力

如果说高校和科研院所让安徽在汽车、新能源、半导体芯片、AI、生物制药这些前沿领域有了高速发展的基础,将合肥推到了台前。那么滁州和马鞍山的发展则有更多传统工业和消费产业的身影。

马鞍山的支柱产业毫无疑问是钢铁,这里是中国七大钢铁基地之一,最重要的钢铁企业就是已经和宝武集团合并的宝武马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钢铁企业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但马钢也在这个过程中摸到了转型升级的方向: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实力,实现研发突破。

安徽,决定翻身

马钢在突围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轮轴,通俗点说就是重型车辆使用的大型车轮,中国高铁所用车轮的国产化,就是由马钢牵头实现的。在中国之前,高速车轮的制造工艺只有徳、意、法、日4个国家能够实现,这些国家甚至为了保护车轮的尖端制造技术集体不发论文、不报专利,以求垄断。

而在中国高铁刚刚起步的时期,日、德厂商都曾仗着手握“卡脖子”技术坐地开价,条件苛刻。2008年,马钢在铁道部的邀请下加入了高铁车轮的研究工作,投入了超过两亿元资金进行调查与开发,最终在863项目的帮助下成功研发出了国产高铁车轮。

安徽,决定翻身

而且由于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我们的国产高铁车轮从研发开始就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实现技术突破后,很快就跻身全球最先进的高铁车轮行列。正在走上出口的道路。2018年,德国铁路公司威滕伯格就向马钢订购过160件时速320公里的高速车轮,并顺利装车运行,是我国首批对外出口的高速车轮。

我们在开篇提到的滁州境内的滁宁城际铁路的车辆轮轴,也用的是马钢生产的产品,这条线路从滁州通往南京,沿线景色几乎可以看到滁州发展全貌。和马鞍山偏向上游重工制造业不同,我在滁州看到了相对更接近消费端的品牌和他们的工厂。

安徽,决定翻身

滁宁城铁内部布局类似地铁,但车厢和轨道都更接近高铁规格,明显比一般的地铁宽敞安静;图片来自:星海自摄

有一家叫奶酪博士的公司就将自己唯一一家自有工厂落在了滁州,工厂从2022年1月开始建设,八个月后就拿到了生产许可证,到同年的11月1日就已经正式投产,一共只花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

工作人员和我聊天时感慨,294天放在某些地方,恐怕连证都办不齐全,但他们用这个时间在滁州建成投产了一座先进程度全球领先的大型乳制品工厂。

用他的原话:这都得益于“滁州近乎天花板级别的营商环境”,这位工作人员在聊天时和我细数滁州建厂的各大品牌,数着数着就有点数不过来,于是用了一句“反正你能想到的牌子,几乎都在滁州有工厂”来总结。而直接后果,就是滁州的工厂用工相当之卷,工厂员工的工资,几乎和隔壁经济更加发达的江苏各地的同类岗位相差无几。

滁州制造业近年的高速崛起,有相当一部分就得益于此。这里聚集了绿色能源、新型化工、智能家电、健康食品、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2010年到2021年的GDP排名直线上升了90名,省内也从第五上升到了第三,2022年GDP总值达3610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全省第一。

不只是前沿科技在安徽正大展拳脚,传统行业也正在安徽爆发着新的活力。

03 厚积薄发的加速奔跑

2022年,安徽正式超过上海,跻身全国GDP前十的行列,让更多的目光开始投向这里。

在过去几年里,合肥的崛起曾被很多人简单粗暴的归于投资押对了宝,我一直相当反对这种说法。如果说,安徽有什么投资是绝对正确的,那我想应该是两点:

一是对中科大和合工大这些高校,以及对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投入的各类支持;

二就是对自身营商环境不断进行的优化改善。

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今天安徽科技创新乃至整个工业制造业崛起的产业基础,提供了大量人才以及优秀的技术研发环境。而做到了这些,剩下的所谓独具一格的“投资眼光”,其实也都是水到渠成。

安徽正是借由这二者,才看清了更多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具备着容纳这些产业的条件,才能在近年走上了厚积薄发的高速发展之路。

在工业制造业崛起的同时,对绿色能源的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徽的长远布局。

马鞍山东南的南山铁矿,曾经留下一座1100米长,880米宽,255米深的巨型矿坑,今天这里被改造为了人工湖,周围变成了占地6万平方公里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将其本身变成了一场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展示所。

著名景点采石矶的不远处,曾是长江东岸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非法码头、固废堆场、畜禽养殖场、散乱污企业会聚。但随着综合整治,这里已经变成了总面积30平方公里薛家洼生态园,站在江边只能感觉到心旷神怡。

安徽,决定翻身

薛家洼江景

从公元1667年从江南省分拆出来单独建省开始,安徽在舆论场上始终都有些吃亏。甚至一度被称为比江西还透明的透明省份。以至于这里虽然有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数不尽的风云故事,但将它们与“安徽”二字联系起来的过程,但却总像连了个3G网一样,非得卡上一卡。

这里有许多众所周知负重前行的泄洪区,也曾因战乱有过满目疮痍一度停滞不前。但今天的安徽却也并不准备继续受困于这些,它和这里的人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于新世界崛起的路。

安徽,决定翻身。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36355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