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不相信单打独斗

1983年,摩托罗拉推出了世界第一款手机——DynaTAC 8000X。这款定价3995美元的“天价手机”,重量高达910克,充电10小时,仅能通话30分钟。 

如今,以iPhone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手机,较之40年前的老前辈们,体验早已今非昔比。而这背后,则是整个通信、电子、制造行业持续创新的结果。 

一部iPhone拥有超过来自200多个供应商的零部件,经过400道工序才能加工完成。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家厂商的产品,更是整个产业链深度配合,协同创新的成果。 

透过智能手机这个行业,不难看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已经极少有企业能够以一己之力实现创新。绝大多数创新产品,都是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共同成果。 

现如今在企业服务市场,这一趋势也开始显现。尤其是面对充满不确定的经济大势和外部环境,企业通过创新寻求确定性增长和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也对上游企业服务市场的协同创新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创新,由分散迈向协同

创新能力,一直是企业的生命线。“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保持现状’。”迪士尼前CEO罗伯特·艾格曾这样概括创新对于企业的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管理学界将创新视作是个体的独立活动——绝大部分创新的想法和产品,都被归功于企业家个人或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产物。 

然而,进入21世纪,产业链协同创新取代单点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创新的主流模式。核心企业的单点创新,也大多无法脱离产业链而单独存在。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经济全球化与物流成本的降低,让产业链协同能够在更大的地域尺度上展开,协同创新的收益开始大于成本。 

而进入数字化时代,地域带来的隔阂被进一步消解。特别是在软件等特殊领域,甚至出现了开源社区这样的非公司实体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 

毋庸置疑,协同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收益,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今,利用产业链协同创新实现业务增长,已成为企业的必修课。正如强生消费者业务CTO Josh Ghaim所言:“供应商赋能创新已不再是一项值得称赞的优势,而是成为企业的必备技能。” 

对于企业而言,借助企业服务供应商的力量实现创新,是完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京东企业业务面向企业客户启动的“企业创新季”活动中,也可以看到,京东企业业务正在以解决企业采购需求为起点,围绕商品、审批、履约、财务等企业核心流程,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继而实现创新能力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京东企业业务也不是独立提供创新服务,而是依托生态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发挥“产业力量”,与大量的生态伙伴进行协同创新。 

事实上,与企服领域绝大多数聚焦单点服务环节的供应商不同,京东企业业务自创立之初,就将提升产业效率作为核心目标,一方面通过数智化供应链创新促进供需匹配,畅通要素流动,帮助产业链各环节提升协同效率,一方面通过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更减少了整个产业的协同成本。这些工作正是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的差异化价值,也为产业协同创新带来更多可能。

产业协同创新的加速键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产业协同创新是一门知易行难的功课。 

产业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链条结构,而是开始向更加复杂的网状结构发展。整个产业链高度耦合,缺一不可。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仅要准确把握自身需求,更要准确选择合作伙伴,并了解合作伙伴的各项能力。一个能站在企业外部视角,提供全局解决方案的企业服务供应商,往往比只关注企业内部视角的管理者,更能深刻理解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这也给企业服务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一方面,企服供应商必须具备一定的客户及供应商积累,并深入洞察企业需求,才能为企业间合作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企服供应商还需要拥有更加全局的视角,能够跳出单个企业的思考逻辑,站在整个产业乃至跨产业的视角帮助企业做好协同创新。客户与供应商规模、技术实力、行业know-how积累……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的连接器与推进器。 

对于京东企业业务而言,这些能力恰恰是京东在零售、数字技术及B端企业市场服务多年积累的结果。 

例如在市场营销方面,京东企业业务就观察到,许多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都会大量采购食品、饮料、个护类快消品,作为线下营销活动的礼品发放给消费者。与传统C端市场不同,企业客户往往对产品存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它们需要产品具有礼盒包装,最好可以自由定制产品内容和包装图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礼品定制需求,京东企业业务与大量的品牌商展开了深入合作。例如携手伊利,推出了定制化礼品包装线,不仅可以定制个性化的礼品外包装,更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计乳品组合,更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京东企业业务还帮助伊利,在后者的传统渠道基础上,强化了针对B端企业的交付能力,例如,为企业提供大货量、特殊地址的送货服务,甚至帮助企业建立备品库,实现个性化的履约交付。 

在企业经营的另一项关键环节——办公场景中,京东企业业务也在协同创新上展开了大量实践。 

与C端市场不同,B端的企业客户对于商用PC电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别是近年来,商用PC的应用场景早已不再局限于“办公电脑”领域。企业也对商用PC提出了更多需求。 

例如,研发、设计人员需要更加强大的工作站产品;生产制造部门需要比办公电脑更稳定、比工控机成本更低的PC解决方案;销售部门需要为门店、展厅等场景采购兼具美观与实用的PC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希望能够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对商用PC的配置与服务进行定制。 

这些新的需求,也给传统商用PC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意识到这点后,京东企业业务就与联想联合打造了B2M客制化系统平台,目标正是解决企业客户对于商用PC“定制难”“履约难”的问题。 

在该平台上,企业客户可以直接提交客制化需求,系统会自动对需求进行智能化拆解,并将相应的产品参数反馈至联想生产系统进行生产。同时,系统也会将相关服务数据反馈至京东和联想的服务体系,匹配标准售后服务,并最终通过京东的企业级供应链以可视化方式完成履约交付。此外,京东还为企业客户提供了类似“白条”的“金采”服务,可以先采购,后付款,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相比传统的商用PC定制模式往往只能针对市场的共性需求给出产品解决方案,很难针对某一家企业实现专属定制,联想与京东共同打造的B2M平台做到了数据的无缝对齐与匹配耦合,并最终实现了“先有需求再有货”的拉式供应链。 

无论是伊利还是联想,京东企业业务都在自身“企业级供应链”的基础上,实现了复杂服务的履约交付,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客户及供应商现有系统的无缝对接。创新的数字技术和扎实的基础设施让企业服务随需响应,也成为京东企业业务深受企业客户信赖的关键。

如何定义未来的京东与企业服务?

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服供应商,开始尝试在传统的产品服务之外,延展更加务实、深入、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例如,在前台,在CRM等传统的产品基础上,加入营销服务;在中后台,则在基础的沟通、协作工具之外,开始拓展人力、财税法、采购等更深入的管理系统。  

这和咨询公司科尔尼此前发布的《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白皮书》中的观点尤为契合。《中国企业服务市场白皮书》指出,中国企业服务市场正呈现出“需求务实”的发展趋势。不同环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客户需求通常高度个性化,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于企业服务更加务实,更关注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见效速度与落地难度。 

对于企服供应商而言,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两点:一是深入到企业客户的业务之中,把握企业客户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二是通过产业协同将服务“做实、做厚”,尽可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体验和更低的成本。 

而这也恰恰是京东企业业务一直坚持的路线。以供应链服务起家的京东,不会仅仅将企业服务局限于为企业提供“降本增效”的工具,而是在深度洞察企业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以数智化供应链整合产业资源、助力企业协同创新。 

一方面,京东企业业务会坚持将长期积累的核心能力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开放生态战略,通过集成与被集成建构高度开放的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京东内部的创新成果,也会第一时间推动成果外延,与合伙伙伴共享京东经验。 

目前,京东企业业务已联合300家合作伙伴打造了全场景企业服务生态链,能够提供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经营办公等多场景的创新服务。超过800万家企业客户,其中包括91%的世界500强在华企业,也通过与京东企业业务合作实现了“1+1>2”的效果。 

以京东企业业务为窗口,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B面京东正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用品,更为广大实体企业当前的经营创新、降本增效,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23767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