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人充电柜怎么用,小绿人充电桩使用步骤

智能充电柜16个充电箱,可用的仅有1个;用于回收旧衣物的智能回收柜,衣服在地上堆到回潮都无人清理;参与垃圾分类后想扫码兑换礼品,扫出来的却是错误代码……这是近期记者在不少住宅小区发现的智能设备“失灵”现象。近几年,形形色色的智能设备涌入住宅小区,为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智能化体验。然而,不少设备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就因为失管陷入“停摆”“罢工”状态。

智能充电柜:

走访8个小区 5个存在“罢工”情况

位于东直门附近的察慈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小区内主干道尽头的一处角落里,摆放着两台“小蚂蚁充电站”,绿色的智能充电柜共有16个电池箱,在这个老小区里格外醒目,远远就能看见。但遗憾的是,这两台原本用于方便居民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智能充电柜,如今均已无法正常使用。离近看,由于长时间未得到维修保养,充电柜外表面已蒙上一层灰尘。小区居民范女士告诉记者,充电柜大约是疫情前安装的,不过根据她的观察,居民们的使用率似乎并不高,现在设备坏了更是成了摆设,“柜体上也没有留下运营企业的维修联系方式,想报修都不知找谁。”

随着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日益规范,这两年,本市不少住宅小区都引入了智能充电柜。然而,记者连续走访了东、西城8个小区,仅有3个小区的智能充电柜可基本正常使用,其余5个小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罢工”问题。

玉石胡同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柜,尽管从外观来看并无明显损坏,但16个充电箱目前仅有1个显示可使用,其余15个对应的指示灯均已熄灭。柜体侧面张贴的海报上,原本应填写售后电话的地方,也是空白。居民徐大爷说,充电箱已放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但由于小区以老年人居多,电动车并不是出行首选,因而使用频率很低。

民安小区的充电柜,16个充电箱中,只有3个可使用,剩余13个显示暂时不可使用。小区居民张先生表示,他很少看到居民使用这里的智能充电柜,有电动自行车的业主还是更习惯用自己的电池。

兴隆都市馨园小区的4台“小绿人”充电柜,每台充电柜3个充电箱,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一台充电柜的3个充电箱已全部无法使用。而且,因为充电柜摆放的位置靠近垃圾桶和回收处理站,人站在充电柜旁就能闻到一股明显的异味。

新景家园小区的智能充电柜共16个充电箱,仅有1个显示可以使用。记者找到智能充电柜上的服务电话,拨打后是机器人客服自动接通,根据提示,如果想要报修,需要居民自己在名为“易家修”的APP上填写相应信息。“小区的自行车停放空间一直很紧张,充电柜旁边就停着几辆。这些充电柜使用率不高,现在又坏掉了没人修,还不如把这块地儿留给居民停自行车,岂不更好一些?”居民刘女士感到惋惜。

智能旧衣回收柜:

旧衣物堆在地上两个月没人管

“支付宝扫码 简单回收 透明捐送”“旧衣换好礼,AI估重领”……青年湖东里小区的“铛铛一下”智能旧衣回收柜,就摆放在小区中心位置的居民活动空间附近。设备原有功能是利用支付宝内置的旧衣回收程序,方便居民进行旧衣回收与捐赠,并可根据捐赠的衣物重量领取相应的绿色能量奖励。然而,当记者探访时,这台机器已不可使用,回收柜内仍有未被清理的旧衣物,投递口也两件旧衣服,一部分投进去,一部分仍露在外面。更糟糕的是,回收柜旁的边角,许多旧衣物胡乱堆积在地上,有些已经变得湿溻溻的。

记者按照回收柜上显示的“400”开头的电话拨打过去,根据语音提示选择“线下回收柜”,接通了人工客服。对于旧衣物在回收柜外堆积的现象,客服人员表示,主要是由于在北京投放了3000多回收柜,线下师傅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地方,并表示将联系线下师傅到现场查看。

不过,小区居民王女士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按王女士所说,这些旧衣服至少在这里堆放约有两个月时间,也没见有人来清理回收。正值夏季,随着雨水增多和气温上升,她担心旧衣物可能会带来蚊虫滋生等问题。

位于西城区的京畿道小区内的垃圾分类设备,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投递口是感应自动打开,可回收垃圾的投递口则需要通过微信扫码才能打开,对塑料瓶、牛奶盒、纸张、金属等进行回收。记者探访发现,投递口一旁本应出现二维码的屏幕上,却显示着“网页无法打开”的提示语。

居民陈大爷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图新鲜去尝试,但后来就很少使用这种回收柜,设备失灵后更是成了闲置资源。“既然都已经不能用了,还摆在这里占地方干什么?挪走之后,至少道路就变得更加宽敞。”他觉得这事儿该有人管管。

智能垃圾分类兑换柜:

扫码兑换却出现错误代码

民康胡同30号院,一处写着“金融街垃圾分类兑换驿站”字样及编号的智能垃圾分类兑换柜前,透过透明的橱窗可以看到,一个个小方格里,摆放着香皂、洗衣皂、洗手液等居家生活小用品。过去,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就能获取一定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用品作为奖励。尽管洗衣皂、洗手液的价格并不高,但这种积分兑换的做法,不失为是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一种鼓励和支持。

然而,该垃圾分类兑换柜运行没有多长时间后就停摆了。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这个兑换柜的指示灯仍是亮的,且仍有一些部分生活用品,可掏出手机扫码后,页面却提示为错误代码,表明已无法正常兑换相应的奖品。小区居民刘女士表示,虽然摆在这儿也没给居民日常出行带来不便,可既然设备不管用了,那就不应该继续放在小区占据本就紧缺的公共空间。

京畿道小区内,另有一台智能垃圾分类兑换柜,出现了类似情况,记者现场扫码后被提示已无法正常兑换。记者探访时还看到,不仅兑换柜的柜体已有明显污迹,一个绿色的垃圾桶甚至直接摆放在兑换柜门前,显得格外突兀,人一靠近马上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附近居民说,没见人来修过兑换柜,也找不到没有客服联系方式。

观察:智能设备进小区不能“一放了之”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家门口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智能设备进小区,本是一件便民的好事儿。但从记者近期探访来看,智能设备“失灵”的情况已经渐渐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原因多数指向设备失管——有的设备根本找不到客服电话“报修无门”,有的虽有联系方式也不顶用,想有效联系到设备运维企业颇费周折。

“既然有人生产、有人引入,怎么坏了就没人修?”多位居民在采访中提到,智能设备应该要做到日常有人保养,出了问题有人维修,而不是让这些智能设备沦为无法正常使用的“智障”,给大家伙儿的生活添堵。

一位小区物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智能设备属于小区新增的设施,并不属于小区的共有共用设备设施,依照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智能设备企业与物业服务企业约定将设备引入小区后,物业公司收取管理费且提供基础的水电等保障,但不负责设备的运营维护。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责任,依约定是在智能设备企业。

物业专家则建议,智能设备企业在设备是否引入小区、如何管理上做到三个应当:其一应当在投放智能设备前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根据居民实际需求投放,而不是盲目追求设备覆盖面;其二应当承担起维护检修的责任,确保与用户的沟通渠道通畅,及时处理居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三应对智能设备“管到底”,对失灵设备及时维修、更换甚至移除。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杰 实习生 陈家琪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本文地址:https://www.cknow.cn/archives/2111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侵权链接、联系方式等信息发邮件至candieraddenipc92@gmail.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